产品展示
Case show养虾大棚建设技术要点
1. 选址与规划
地形与气候适配:优先选择地势平坦、水源充足、排水便利的区域,需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优化大棚朝向和通风结构设计,例如海洋性气候区域需加强抗风防潮能力。
规模与布局
单棚面积建议控制在1—3亩,大棚呈南北朝向,宽度15—20米,以提升采光均匀性。
大棚内可规划4—6个养殖池,单池长宽比2:1,池深约2.5米,水深1.5—2.5米,池间预留50—80厘米管理通道。
2. 结构设计与材料
主体框架:采用高耐久材料,如镀锌钢骨架支撑,搭配抗压塑料膜(如透光率90%以上的PO膜),确保抗风雪及长期使用稳定性。
覆膜与保温:双层覆膜结构可有效隔绝外部寒气,辅以地源热泵或池底加热系统维持水温恒定(如22—25℃),应对低温环境。
3. 环境控制系统
温度调节:通过智能温控设备(如物联网传感器)实时监测水温,结合热泵或加热装置自动调温。
溶氧与水质管理:安装增氧机、制氧机保障水体溶氧量,配合循环水系统和60目筛网过滤进出水,防止污染物进入。
4. 智能设备与生态循环
物联网应用:部署水质传感器、自动卷帘棚等设备,实现水质参数(pH值、溶氧量等)实时监测与调控,降低人工干预成本。
生态种养结合:池底种植水草形成天然饵料库,搭配菌藻平衡技术构建自净系统,缩短养殖周期并提升虾类品质。
5. 防逃与安全设施
物理防护:池周设置防逃设施,如石棉瓦、塑料板或加塑料布的聚氯乙烯网片,防止虾类逃逸。
灾害应对:大棚需加固抗风结构,沿海地区可结合防风桩和绊线桩(埋深1.8米)增强抗台风能力。
6. 其他注意事项
苗种选择:优先选用青壳苗(规格80—100尾/斤),放苗时需确保水草覆盖率达40%以上,以提高成活率。
分区管理:大规模基地可分多期建设(如一期1000亩+二期扩建),实现错峰上市并降低集中风险。
通过上述技术整合,养虾大棚可兼顾高效生产与生态友好,适用于小龙虾、南美白对虾等多种品种的全年化养殖。